试析宋代直隶县隶属关系的调整及原因

宋代为惩五代藩镇割据之弊,政区管理主要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设置多名官员以分割“路”级政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力。

宋代基层政区——县由州管辖,但有特例,西县、三泉县、铅山县、剑门县一度直属京师,而后,西县、铅山县、剑门县的管辖权逐渐放归地方,三泉县在太宗至道时期曾升为大安军,后废军,恢复以县直属京师的模式。但至南宋高宗绍兴初期,宋代无直隶县存在。

一、西县

西县位于利州路,宋太祖平蜀前隶于兴元府。宋太祖平蜀后,对兴元府西县、三泉县的隶属关系进行了调整。

1.宋太祖带兵入蜀稳定局面

乾德三年直属京师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曰:“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要冲,申奏公事,直属朝廷。”根据史料记载,西县境内的山川、关隘主要有卓笔山、定军山、百牢关、石顶关等。

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引《雍胜略》云:“(定军山)两峰对峙,山下有坡,可驻万军。”百牢关“在(西)县西南三十步,自京师趋剑南,达淮左,皆由此也”。石顶关亦是险要之地。

乾德二年,蜀主沟通北汉主,欲取宋关右之地,宋太祖于十一月发兵入蜀,兴州刺史蓝思绾和蜀招讨使韩保正退保西县。

宋军进攻西县周边军砦时,“败蜀军七千人,获军粮四十余万斛”。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西县至三泉县、南郑县“并是大山,不通鞍马”,地形十分适合防御,蜀招讨使韩保正“遣兵数万人依山背城结阵自固”。

西县是后蜀重要的军事据点,加之地理环境优势,为宋所看重。宋太祖平蜀之后将西县直属京师,以便掌控西蜀形势。

宋军入蜀后,渐不可制,引发了以全师雄为首的蜀地部分士卒的叛乱,宋太祖于乾德五年平息了叛乱。宋初的朝廷官员对此记忆深刻。太平兴国二年,太宗命藩邸旧僚给事中程羽知益州,以稳定蜀地。

2.太宗将西县转隶大安军

至道二年转隶大安军至道二年,太宗将直属京师的西县转隶大安军。这可能与王小波、李顺的起义有关。

淳化五年二月,太宗得知成都陷落后,命工部郎中刘锡、职方员外郎周渭为陕府西至西川随军转运使,马步军都军头、勤州刺史王果率军趋剑门,从西川路南下分兵讨之,李顺分兵攻剑门未下,宋军入蜀。“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这成为重要转折点,剑门为朝廷所控,为其胜利提供保障。

三泉县、西县距剑门县不远。之后,太宗认为需加强对蜀地北面门户的控制。吏部尚书宋琪上书言边事时说:“三泉、西县,秦、凤等州,并为要冲。”至道二年,太宗为统一管辖将三泉县升为大安军,并辖西县。至道三年,真宗废军,西县还隶兴元府。

3.真宗对西川、狭路进行调整

咸平四年直属京师查阅相关地理志发现,西县自至道三年隶于兴元府后未有关系变更的记载。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益州爆发以王均为首的戍卒暴乱,十月,雷有终收复益州,平定了蜀地叛乱,咸平四年三月辛巳,真宗即对西川、峡路进行调整,真宗调整川峡的政区管理主要出于分化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考虑。真宗在诏书中将西县与府、州并提,可知其地位不在兴元府之下。西县此时应该由隶兴元府转而直属京师。

4.庆历三年转隶兴元府

关于西县何时转隶兴元府,史书中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笔者根据现有史料推测,应是在仁宗庆历三年。庆历三年十月,蜀地发生小规模叛乱。

朝廷平息叛乱后,出于增强兴元府实力考虑,可能将原本直属京师的西县划归兴元府。庆历四年二月,权御史丞王拱辰上言:“近闻兴元府西县又奏,……”庆历六年有“以兴元府西县铸钱监为齐远监”的记载。此后,西县的隶属关系未改动。

二、三泉县

三泉县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年)直属京师,太宗至道二年,兴元府三泉县升为大安军,辖西县,至道三年,废军为县,西县还属兴元府。

三泉县直属京师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提升三泉县地位、给予褒奖为未归顺的南汉、江南的州县树立榜样,起象征性作用。三泉县因地理位置重要直属京师。

《太平寰宇记》载:“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要冲,申奏公事,直属朝廷。”宋高宗时期的川陕宣抚副使吴玠曾言:“利州路三泉县北至兴州仙人关外,地里不远,东接梁、洋一带,水陆冲要,系四川喉襟要害之地。”

三泉县曾于至道二年升为大安军。主要原因与王小波、李顺之余党有关。至道二年四月庚寅,太宗在给剑南招安使上官正的手札中说:“剑南遗妖,尚未殄灭,民庶未得安堵,朝廷未得高枕。”为了保证交通要道的安全,升三泉县为大安军。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薨。真宗即位后,将大安军复降为三泉县。同年八月,西川都巡检使韩景祐帐下武卒刘旴作乱,“掠怀安,破汉州及永康军、蜀州”,益州钤辖马知节和招安使上官正配合,当月斩杀刘旴,平息了暴乱。

九月,有大臣上言:“蜀地无城池,所以失其制御。”真宗对曰:“在德不在险。倘官吏德人,善于抚绥,使之乐业,虽无城可也。”杨允恭、窦神宝上呈蜀地山川形胜之图,真宗历指州县堡壁,曰:“朕已令屯兵于内地,且简其繁冗,转饷当遂减省矣。”可以推测,此时真宗将大安军降为三泉县。

高宗绍兴七年闰十月,三泉县正式升为军。鉴于南宋与金的军事形势,吴玠上言:“比年移关外诸将军马就本县屯驻,人烟事物,大段繁多。《九域志》,至道二年曾升为大安军,绍兴三年六月内,宣抚处置使司已将本县依便宜升为军,乞依已行事理。”高宗从之。以后不再以县直属京师。三泉县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的直隶县,绍兴七年,高宗升县为军,至此,直隶县在宋朝彻底消失。

三、剑门县

据《舆地广记》记载,在唐圣历二年,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归剑州。

乾德五年,永归县废属剑门县,景德二年,以县隶剑门关,兵马都监主之。景德二年五月,夔州路转运使薛颜等人上言建议剑门县隶剑门关。投降蛮人首领皆已自署职名,众人请真宗下诏任命,真宗对曰:“向者川峡屡扰,多擅补巡检将,桀骜纵恣,今蛮首所补,复有此名,不可从也,第令次补牙校。”

真宗出于稳定当地治安、威慑蛮族考虑,将剑门县隶属剑门关,以加强对入川道路的控制,并以“兵马都监主之”。由此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

景德三年,为防备蛮族、加强对剑门地区的控制,真宗再次调整剑门县的隶属关系,转为直属京师,且以兵马监押主之。《舆地纪胜》卷一八六引《国朝会要》曰:“景德三年以剑门关直属京师。”

神宗熙宁五年五月,诏剑门关、剑门县复隶剑州。主要原因是州县设置过多,带来了冗官、冗费的弊端。于是在熙宁五年前四个月对一部分州县做了调整。因战争消耗巨大,宋转入恢复阶段。剑门县转隶剑州。

四、铅山县

铅山县是唯一不位于蜀地的直隶县。“铅山县,伪唐昇元二年迁至鹅湖山郭水西邓田坂。至四年于上饶、弋阳二县析五乡以为场,后升为县。皇朝平江南后,直属朝廷。”

《舆地广记》载:“铅山县,五代时置,皇朝开宝八年以县直属京师,后属信州,有铅山。”铅山县凭借矿藏资源为朝廷所重视。铜是铸钱的重要材料,而铅山县产铜量极高。铅山县亦有胆矾。矾与盐、酒同,皆为朝廷禁榷。

宋人曾有诗云:“铅山乃灵山,号为七宝库。有时地爱宝,人杰时一付。”铅山县位于江南地区,矿藏资源丰富,吴越王钱俶虽时常入贡以表臣服,但江浙诸州终究不是北宋直接管辖地。宋太祖出于对南方经济、吴越经济控制的考量,决定将铅山县直属京师。

铅山县何时归属信州,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太平寰宇记》卷一零七“信州”条曰:“一县直属朝廷:铅山。”据成书时间可以推断铅山县在太平兴国四年仍隶属京师。真宗咸平三年,调整坑冶铸钱的官吏,“以冯亮为江南转运副使兼都大提点江南、福建路铸钱事,内供奉官白承睿同提点铸钱事”。可能在此时朝廷将铅山县隶属信州。

结束语

西县、三泉县、剑门县、铅山县为重要的直隶县。西县、三泉县、剑门县皆在利州路,控扼地势,加之蜀地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宋太祖时有全师雄,太宗时有王小波、李顺,真宗时有王均等人叛乱,朝廷对四川一直处于戒备状态。三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朝廷直接控制,加强军备,可以争取出兵时间,一路南下,快速平息叛乱。铅山县凭借铜矿为京师所重视。

宋太祖时期江南初定,经济不稳定,太祖欲兴铜钱以代后主推行的铁钱,故诏铅山县直属京师,以便统筹规划。而后,随着宋初政权的稳定,西县、剑门县、铅山县随之转隶府(州),而三泉县一直直属京师,直到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年)升为军,至此,宋代无直隶县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sc/10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