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注:炭疽病是火龙果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能侵染枝条和果实,给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
炭疽病是火龙果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能侵染枝条和果实,给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
症状
火龙果炭疽病
火龙果炭疽病
症状:红斑、腐烂、黑点
该病发生于茎部表面,初期感染时,产生大量红色病斑,形成茎组织病变;中后期病斑逐步扩大,直至相互愈合连成一片,颜色开始变成白色或黄色,表皮组织松弛,病斑组织进一步发生变化,出现黑色细点,在茎表皮形成突起。
果实前期不会被感染,待果实成熟并转色后,才会被病菌侵染。感染的果实呈现水浸状及凹陷畸形,病斑最后呈现出淡褐色,病斑不久后扩大,相互链接愈合。
茎节病斑半圆形、近圆形至不定形,较大型,长径常可达数厘米,污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色较深,斑面具波状云纹,其上还可见散生或近规则排列的针头大小黑点。
后期病部下陷、干缩,易破裂或部分脱落。
与茎枯病的区别
火龙果炭疽病发病症状与火龙果茎枯病很相似,火龙果茎枯病的主要表现症状为:
植株棱边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上生许多小黑点。
病斑凹陷,并逐渐干枯,最终形成缺口或孔洞,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
火龙果茎枯病
火龙果茎枯病
致病原因
由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盘圆孢属真菌引起,分生孢子盘埋生生长,盘上积聚很多根无色、棒状的分生孢子梗。
孢子梗形状易于识别,其顶端细胞膨大如球状,分生孢子产生于梗顶端。分生孢子形状多样,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其一端稍窄短棒状或长椭圆形。当大量分生孢子聚集时,形成橘红色的粘质物。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病部上越冬,越冬期不明显。
初期侵染和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其传播途径主要借助于风雨或者昆虫活动,人为因素也有利于孢子飞散传播。低温干旱不利于病菌发病,主要发病在高温多湿的环境,其最适生产发育温度为25℃。
秋季高温、伴随多雨的条件,病害易于发生。
一般每年的病害发生期以受温度影响为主,而发病程度则受适期降雨量及次数的影响。
此外,高温多雨易于发生,发病重。种植过密、地势低洼、易于积水、通风不良、长势衰弱、管理不善的地块,往往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种植和培育抗病优质品种
病害防治应从苗头开始,不同品种种苗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抗病抗菌品种是防治火龙果病害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2.减少田间病菌残留
最主要的物理措施,一是清除田间地头病残体,发病的枝条可结合疏果疏枝剔除,并且将病残体深埋或集中烧毁;如果发现炭疽病的植株,应立即截除病斑并集中销毁。二是清理株里行间的杂草。
3.加强水肥管理
1)不能漫灌或长期喷灌。漫灌致使植株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困难而死亡;喷灌大幅增加果园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火龙果炭疽病发生。
2)改变栽培方式,起垄栽培,建设果园排灌渠道。起垄栽培不仅可以促进根系生长,而且防止水淹,有效减少大水漫灌和台风雨造成的积水危害。
3)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改变偏施氮肥、复合肥的习惯,最好施用已经腐熟的有机肥,不能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适量增施磷钾肥,调节树体营养结构,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对病斑初出现时,可用0.5:0.5:的波尔多液(0.5公斤石灰粉加0.5公斤硫酸铜对公斤水),或70%甲基硫菌灵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倍液。
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摇钱树农资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农管家获取更多农技资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