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马衔铁做针灸用针有极深奥妙

御生堂博物馆珍藏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马衔铁”,都是古人用来制作针灸用针的材料,其中有金、银、铜、铁等材质的马衔铁,造型也各不相同。

马衔铁也叫“马嚼子”。我们过去经常看到的,为了防止牲口吃庄稼给牲口嘴带上一个罩子,烈性的马,光罩子还不行,还要在罩子中间马的嘴中勒上一环铁条,马不听话时用力拉一下,这环铁条就叫马衔铁。马衔铁一般都是用熟铁铸造,也有用金银铜等材质制造的。

御生堂博物馆珍藏有不同时期各式各样的“马衔铁”

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一书里面,介绍了几种针灸制针的方法,其中讲,制针的最好材料是“马衔铁”。书中讲,马衔铁属柔铁,马属午,午就是火,火能克金,所以马咬过的铁能够解铁毒。马衔铁一般要在强壮的烈马口中含“九九八十一天”后取下,后人对马衔铁做过化学分析,其中含有多种与原金属铁、银不同的成分,应当说,马衔铁在烈马口中持续含嚼后,产生了化学反应,此铁制成针后可以更好地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古人讲针灸使用金针或银针,其实这里讲的“金”是金属的总名,包括了金、银、铜、铁等。当然,做针的材质以金为贵,用金或银是最好的,因为黄金白银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生銹。

古人用马衔铁制针的方法是:先把马衔铁用大火烧红,又称为“煅红”,然后剪成一段段的,每段长短不拘根据需要,然后涂上“蟾酥”。蟾酥是蟾蜍的毒腺,是一种有毒的中药,因有麻醉作用,中医骨伤科常用它做为麻醉药。涂好后,再放在火里反复用微火煅烧,一般要煅烧三次以上,再涂蟾酥,再煅烧三次以上,然后乘热将针插在一块皮之里肉之外的腊肉里面,也就是腊肉的肥油里面。等降温后,再将这块腊肉连同针一起放一个配好药物的砂锅里面烹煮。

御生堂博物馆珍藏有多种版本的《针灸大成》

据《针灸大成》中记载,煮针用的药水中的药物有:麝香、胆矾、石斛、穿山甲、当归尾、硃砂、没药、郁金、川芎、细辛、甘草、沉香、磁石等。腊肉连着针一起在药水中微火顿煮,直到水干后,再倾入开水,待冷后取出针。

取出来的针,要在黄土里反复插入,来回几百上千次地插,直到把针磨到通亮为止,古人把这叫做“去火毒”。去了火毒后,还要将针头磨得尖而圆,再于尾端缠上铜丝,做成针柄,就可以使用了。

御生堂珍藏的不同时期的金针、银针

御生堂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彩绘针灸图之三

现在针灸使用的都是不銹钢针,而且制作方法也越来越简单,这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但是,古人制针看似繁琐,马衔铁、蟾酥、腊肉、中药、黄土等,其实这里面肯定存在有不可或缺的一面,有深刻的道理在其中,值得今人对之做更深入的研究。

御生堂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历代金针银针

卫生部前党组书记高强在参观御生堂博物馆展出的针灸铜人

御生堂中医药文物展在英国伦敦展出时,英国皇家医学会会长、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为展览剪裁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fana.com/dfjb/7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