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熠熠生辉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年的文明史添光增彩。
墨子——原子的提出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著有《墨经》。
他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早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刘安——置换反应
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胆矾中加入铁可以得到铜。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多年。
葛洪——化学反应可逆性
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
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O2=Hg+SO2↑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S=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
蔡伦——造纸术
蔡伦,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
然后相继传给了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
沈括——“石油”的提出
沈括,北宋仁宗进士,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后来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用了“石油”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侯德榜——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福建闽侯人。
他写的《制碱》一书年在美国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纯碱工业生产的专著。年侯德榜首先提出联合制碱的连续工程,在世界上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该方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制碱的同时生产化肥(NH4Cl)。这是世界制碱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制碱和化肥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青莲——稳定同位素学科奠基人
张青莲,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青莲专长是无机化学,是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国防现代化事业方面,他对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重要作用,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主持精密测定5种稀有金属元素的原子量,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这是我国对化学元素自然常数测定的重要贡献。
来源:高考化学,谨致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