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方搜索框输入你想搜索的内容吧??)
最近看到一位有才的网友做的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和大家分享一下,轻松一刻!
一月离校五月回,
声音未改视力衰。
同学相见不相识,
惊闻胖子你是谁?
有没有同感?好啦,言归正传,来说说化学吧。你是不是也觉得在化学试题中却常见到古文献、诗歌?你是不是在做题的时候会感叹,中华文化好厉害啊,前辈们早就知道了那么多化学知识。但同时是不是又觉得:好难啊,这是顺便也考了语文文言文翻译吧!
调研君也是这样想的,来,来,和调研君一起来看看在往年高考和平常模拟考试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吧!
11.《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知,将液体通过加热转化为气体,最终冷凝为液体的过程,即蒸馏。
2.《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文中对硝酸钾的提取涉及溶解、蒸发浓缩、结晶。“扫取以水淋汁”是把收集的硝酸钾固体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煎炼而成”是通过蒸发浓缩、结晶,最终得到纯净的硝酸钾固体。
3.《本草纲目》“彼人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衣服上油污的主要成分为油脂,油脂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生成可溶性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碳酸钾水解呈碱性,可以用草木灰的水溶液洗衣服。
4.《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
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C化合价升高,S化合价降低,KNO3中N的化合价降低,KNO3作氧化剂,体现了KNO3的氧化性。
5.《本草纲目》中记载:“其黄黑者名鸡屎矾(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不入药用”的主要原因是鸡屎矾溶于胃酸可产生重金属离子Cu2+,能使蛋白质变性;“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指的是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单质铜的反应;“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涉及鸡屎矾与醋酸的反应、铁与铜离子的反应,其中鸡屎矾与醋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外虽铜色,内质不变”描述的是铁和铜离子反应置换出铜单质的过程,铜覆盖在铁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6.《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
粮食酿酒过程中淀粉水解需要酶,葡萄糖转化为乙醇也需要酶,有多种酶参与催化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失去活性,从而使反应变慢;“以甑蒸取”涉及蒸馏操作。
7.《本草纲目》中对玻璃有如下叙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
“水精”即水晶,主要成分为SiO2。玻璃中的着色剂大多是金属氧化物,如添加二氧化锰,玻璃呈紫色;普通玻璃以石灰石、纯碱、石英为原料,在高温下熔融制得;玻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其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水溶液。
8.《本草纲目》对轻粉(Hg2Cl2)的制法作如下记载:“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
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g→Hg2Cl2,Hg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则粉升于盆上矣”,发生的是Hg2Cl2的升华;汞的化合价升高,则必须有氧化剂参与,可能发生反应:
12Hg+4KAl(SO4)2+12NaCl+3O2==2K2SO4+6Na2SO4+2Al2O3+6Hg2Cl2;1两为50g,1钱为5g,
9.《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烧之成水银”,是指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Hg)。
10.《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
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
311.《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说明“石灰”受热发生分解,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可分解生成生石灰,故此“石灰”指的是石灰石。
12.《天工开物》中对制造染料“蓝淀”的叙述:“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
文中涉及的实验操作有溶解、搅拌、蒸发。“水浸七日,其汁自来”即由固体变为液体,涉及溶解,“搅冲数十下”涉及搅拌;“掠出浮沫晒干”涉及蒸发。
13.《天工开物》中记载:“至于矾现五金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
结合关键字“矾”“硫”,可知“矾”指的是金属硫酸盐结晶水合物。
14.《天工开物》中记载:“金黄色(栌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象牙色(栌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
“麻稿灰淋,碱水漂”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栌木中的黄木素在酸性介质中呈淡黄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呈金黄色,这是因为植物染料色素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的酸、碱性介质中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15.《天工开物》记载:“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炽铁用炭”是指碳还原氧化铁。
416.《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冶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十斤……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
从“炉甘石”中提取“倭铅”(锌)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17.《天工开物》中记载“然铜入银内,使白质顿成红色,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在一定温度下,铜变为氧化铜,而银不发生化学变化,再次熔炼后,通过后续操作即可得到纯银。
1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裘”指的是动物的毛皮,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9.《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
“以汞和金涂银器上”说明汞和金形成了液态合金,“入火则汞去”说明加热时液态汞转化为汞蒸气,该过程为汽化。
20.《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
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利用焰色反应来辨别“硝石”真假。
521.《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
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
22.《徐光启手记》中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
“炒”即实验操作中的烘干灼烧,会使结晶水合物先脱水,后分解;“约折五分之一”即质量减少五分之一。1molFeSO4·7H2O的质量为g,其质量的五分之一即55.6g,换算成结晶水的物质的量约为3mol,所以“炒”后得到的产物为FeSO4·4H2O。古代“硝”是指KNO3,“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是指“强水”能溶解大多数金属。KNO3与FeSO4·4H2O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能溶解大部分金属的“强水”,“强水”应为HNO3。加盐”则引入Cl-,相当于配成了“王水”,能溶解金,发生了反Au+HNO3+4HCl==HAuCl4+NO↑+2H2O。“强水用过无力”的原因是HNO3反应后生成了硝酸盐。
23.《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
文中描述的制取花露水的方法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液体的冷凝过程。
24.《吕氏春秋》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
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锡的熔点是℃,含锡25%的青铜熔点约为℃。“合两柔则为刚”是指将两种硬度较小的金属熔合起来却变成硬度较大的合金。
25.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
626.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依旧锋利。“越王勾践剑”依旧锋利的原因与其所处环境几乎无氧有关。
27.“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丝”与“白发”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8.《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剑刃等需用硬度较大的铁合金,即“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29.《梦溪笔谈》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胆矾”为CuSO4·5H2O,涉及的反应为Fe+Cu2+==Cu+Fe2+。
30.《抱朴子内篇》记载:“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
“赤乳”为升华得到的雄黄或雌黄晶体。
731.《过江州岸,回望庐山》中“庐山山南刷铜绿”。
铜绿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可由粗铜发生析氢腐蚀产生。
32.《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使红糖变为白色。
33.《石灰吟》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
描述的是碳酸钙的受热分解,其中“清白”指氧化钙。
34.《咏煤炭》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
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35.《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摊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将稻草等燃烧得到草木灰,将草木灰铺在沙滩上,用海水浸湿,草木灰即可吸附海盐,利用了草木灰的吸附性。
36.《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置火上”是指加热,由“生砒→砒烟→凝结”的过程可知生砒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气态(砒烟),砒烟遇冷又变为固态,前者为升华,后者为凝华。
来源:试题调研,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电子版免费获取方式▲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