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最近几年(似乎从年起,年最明显)的冬末春初时节,每年的大量鱼类苗种呈现出有规律的低温+受伤=死鱼现象发生,无论成品鱼还是规格苗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草鱼花白鲢还是鲫鱼鲤鱼等等,只要在该低温时节动了网打了鱼大多无一幸免,并且其后虽经久治但仍不易治愈。
最近几年的冬末初春的低温时段,因温度较低宜于苗种运输,腾空池塘卖鱼苗和买鱼苗下塘的人很多,但往往这个时候的苗种容易引发受伤后死鱼且相当严重,无论大小苗种死伤量很大甚至绝塘,更有人说在这个时候是"拿钱买死鱼",让养鱼户既花了鱼钱又花了药钱但结果仍然是满塘鱼尸,让人心寒不已,是对新一年的水产养殖工作沉重打击。
一、"鱼瘟"一说
早在年3月,本人首次提出"鱼瘟"一说,当时还有某渔药厂的专家们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夸大其词,认为他们厂家生产的渔药就能轻松搞定,但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本文此处省略。
鱼儿受伤后最初的发病表症年3月提出的"鱼瘟"一说,并非指鱼患的是"瘟"病,而是指这个病情犹如瘟疫似的具有顽固性。显著特点是潜伏期长(可长达两个月),一旦爆发大多无法救治。这个"鱼瘟"究其病因、病症甚至治理本来就很简单,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就是不容易治好,故此用"鱼瘟"来形容而已。
-------------------------------------------广告---------------------------------------
-------------------------------------------广告---------------------------------------
二、发生"鱼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经过最近几年同仁们的努力摸索和分析,对于发生"鱼瘟"病情的共识有:受伤、霉菌以及低温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方能发生本病(鱼类赤皮水霉并发症及其低温受伤综合症),否则就不是本文所说的病种,须另当别论。
(主要病因:鱼体受伤,明显的伤口外伤)
鱼体受伤有两大类:表现明显的伤口外伤和外在表现不明显但内脏受损的脏器内伤。现实中有人认为鱼体没见有伤形怎么也发病了呢?其实这可能就是脏器受损了,腹内有积淤,内脏有充血、出血,内脏破损,导致鱼儿生命机能衰竭。
腹内有积淤
霉菌,塘水有霉菌存在大多以水霉菌或丝囊霉菌等菌种为主,但都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这类霉菌种类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它们就只能无所事事,并不造成威胁。但只要有"受伤""低温"这些条件,才能足以引发生病。
典型的水霉病
低温,当属冬末春初所有,鱼类在这个时节中,其生命机能本身就处于半休眠状态,鱼鳞鱼甲较其它时段松驰一些,鱼的应激能力弱很多,稍有人为操作不慎,引起"伤鱼"也就是不可避兔的事了。
已"病入膏肓"的必死鱼
三、"鱼瘟"众说纷纭
"鱼瘟"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在很久以前即使有发生也没有这么顽固,也没有这么暴发大流行,虽然"鱼体受伤"是主因,但让人不解的是现在的鱼类怎么比前几年的鱼类更容易受伤得多,同样的操作,原来的苗种没有这么脆弱,也没这么"小气""娇气",人们纷纷寻找其个中的原因。
首先,从这几年的公开报道资料上看,国内的鱼饲料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实际上鱼的产量并没有增加,反而还有减少,因为"环保"拆了很多网箱,养鱼的产量减少了很多。另外,现在饲料厂家所标示的饲料营养元素含量多是"高量低标",比如35%的粗蛋白含量则在饲料袋标签上可能写为3%甚至30%。从中对比分析则可知:这几年鱼吃料比往几年用量大得多,鱼儿吃料的营养含量可能超量吸收。
其次,最近几年的“鱼药厂家”比原来多了许多,鱼药的使用量爆表,这几年用于调水培水的微生物制剂用量也大得惊人,与原来的"老式养法"有天渊之别,是否这些"娇生惯养"的养殖方法与这几年的"鱼瘟"暴发流行有关,值得深思。
再有,从这几年的水花苗种供应链上看,有些地区的苗种场所用亲本种鱼,也不是原来所严格要求的体重和年龄指标了,草鱼花白鲢种鱼甚至直接在成品鱼塘里挑选而用于繁殖,这些鱼产出的子一代苗种品质堪忧,这些问题都应值得大家